印度发现1.5米白化眼镜蛇,野生寿命通常不到1天,它咋长这么大?

本月3号,在印度南部泰米尔纳德邦的哥印拜陀发现了一条白化的印度眼镜蛇,这条蛇是在一场暴雨期间溜进了一户村民家里,它的体长已经长到了1.5米,是完全成年的印度眼镜蛇体型。

图片[1]-印度发现1.5米白化眼镜蛇,野生寿命通常不到1天,它咋长这么大?-精研拍拍网

印度每年都会有81000至138000人死于蛇咬伤,而其中大部分就是眼镜造成的,可以说这种致命的蛇在印度并不罕见,但是白化的相当罕见,而白化且长到成年的几乎没有。

生物的白化是一种隐性遗传病,被称为白化病,有时候基因突变或者其它病变也会引发这种白化病,通常情况下都是先天的。

白化的北美红杉©Cole Shatto

它不仅发生在动物身上,植物也有,对于动物而言,身体白化的原因就是缺乏或者完全不产生黑色素,而对于植物而言则是无法产生叶绿素。

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白化对于生命而言都是致命的,植物的白化意味着它无法光合作用获取能量,但是有一些进化出依赖母体生长的方式。

这只白化的狮子很有名,它的嘴唇眼睛这些地方都没有白化©Stano Novak

白化病如何影响动物生存?

白化病对动物的影响相对复杂,首先第一点就是白化病对眼睛的影响。

其实自然界有两种典型的白化病,都是因为遗传或者疾病导致身体缺乏黑色素而变白,但是有一种相对来说会没那么严重,它被称为Leucism(英文上有详细的区分,中文我没有看到区分彼此),另外一种则更严重,被称为Albinism。

两种的主要区别就在于眼睛,因为动物眼睛的颜色也取决于黑色素,当患上更严重白化的Albinism时,眼睛也会变得没有色素填充,可以完全看到血丝,这时会显现红色,而Leucism患者的眼睛则不会变色。

Albinism对哺乳动物的影响相对来说更大,因为疾病会严重影响视杆细胞的数量和分布,从而造成视力出现问题。

图:白化的松鼠,眼睛也变红了

由于松鼠的眼睛富含视锥细胞而不是视杆细胞,所以松鼠经常被认为是唯一能在野外存活下来的白化哺乳动物。

事实也基本如此,白化松鼠是最常见的野生白化哺乳动物,不过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目击证据证明不仅是松鼠,其它野生白化哺乳动物也有存活下去的可能。

对于爬行动物而言,白化病(Albinism)对生存的影响则主要不是眼睛,因为许多爬行动物的眼睛做作用都不是很大。

完全白化的鳄鱼©Brocken Inaglory

白化对这些动物最关键的一点影响就是会让动物变得更加显眼,更容易被捕食者发现,从而造成生存困难。

由于爬行动物有着“不负责任”的父母,它们大多数都只负责产下蛋,而不负责后面的照顾和抚养。

从蛋里孵化出来就是通体白色的话,它们没有多少隐蔽能力,而这时候它们也没多少自保能力,自然存活的概率就更低。

另一方面,黑色素是生物抵御紫外线伤害的适应性特征,而爬行动物又必须通过需要长晒太阳来获取热量。

患有白化病之后它们很难长时间晒太阳,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在环境温度较高的地区,白化病的爬行动物也会出现消化和生长困难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对生存十分不利。

所以,我这边看到了一些有趣的预估数据,显示白化的爬行动物在野外的平均寿命不会超过24小时

图片[2]-印度发现1.5米白化眼镜蛇,野生寿命通常不到1天,它咋长这么大?-精研拍拍网

既然如此,为什么这条白化的印度眼镜蛇能长这么大呢?

成年印度眼镜蛇的体长通常就是在1.4到1.6米之间,这条白化的眼镜蛇无疑确实已经长到了成年体型。

和许多动物一样,印度眼镜蛇的体型在趋于成熟之后会停止生长,不过它们的成熟周期还挺长的,达到3-4年的样子。

换句话说,这条1.5米长的白化印度眼镜蛇可能已经用这副白色身体至少存活这么多年了,这确实有点让人不可思议。

不过有一项研究指出,一些蛇的白化并不会增加它们被捕食的风险,特别是像眼镜蛇这种基本找不到天敌的蛇来说。

这项研究的研究人员使用白色假蛇来测试它是否比正常颜色的蛇更容易被鸟类捕食。

结果表明,白化后的蛇并没有增加捕食率,这可能是因为它们的变色混淆了鸟类,鸟类非常懂得使用蛇的皮肤图案来识别猎物,这是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一旦蛇换了皮肤天敌反而不认识了。

这项研究在2022年2月发表在《动物学》杂志上,虽然实验相对粗糙,但也至少能说明蛇白化后也没有想象得那么难以生存。

图:白化眼镜蛇最后被麻袋装走放生野外

而像印度眼镜蛇这种,因为含有剧毒,在它们的生存区域里,它们的自然天敌基本只敢偷吃它们的蛋,幼年和成年的天敌都不算多,白化后在暴露自己这一点上,对它们来说没有太多的障碍。

真正难的是紫外线伤害和其它健康风险上,这会给它们身体造成负担,白化后即便不被天敌吃掉,应该也不会太长寿。

不过无论如何,它能长这么大也算是一个自然界的奇迹了。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7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