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红极一时的学区房“跌下神坛”?看完这3个缺点,就不奇怪了

曾几何时,拥有一套学区房,仿佛掌握了金钥匙:不仅能帮孩子铺平教育之路,而且还能投资。

但这几年看来,红极一时的学区房似乎跌落“跌下神坛”,价值一降再降,某些地区的学区房,甚至拦腰折半,都无人问津。

为什么会这样呢?

咨询了一些朋友才发现,原来是这3个问题太致命,大家自然不爱了。

第一个问题,自然是居住体验了。

它就像一块绊脚石,让学区房的光环,开始逐渐黯淡。

毕竟,大多数的学区房,都位于年代久远的老小区,虽然有着历史的沉淀,但同样承载着岁月的痕迹。

居住属性很糟,远不如新兴住宅区的舒适与便捷。

就说停车这件事,就很艰难了。

没有地下停车场不说,地面的车位还少得可怜,每天在小区里转来转去,根本不知道停哪!

于是,路边停满了各色车辆,每天早晚高峰期,简直是堵的离谱,让人极其难受。

偶尔,还要忍受车辆刮蹭带来的问题。

这也就罢了,这些老旧建筑,往往还存在不少问题。

譬如墙体的掉皮、房屋的发霉、管道的异味等等,这些综合问题的叠加,让人真的难以居住。

叠加不给力的物业,简直就是一种折磨。

说白了就是,从清洁保洁到设施维修,问题层出不穷。

除了一些老人和出租客,业主基本不会入住了。

也是因为这样的问题,价值逐步开始下跌。

毕竟,房子房子,最重要的就是居住属性,这点都不行,学区光环再耀眼,又有多少用呢?

第二个缺点,就是“学区房”的「学区属性」正在衰退。

时常关注这部分的朋友,就会发现这样的变化。

放在7-8年前,学区房的价值几乎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它能保证孩子就读于优质的学校。

对比普通的学校来看,升学率可能差上1倍,甚至更多。

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自然争先恐后的购买学区房,就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然而,这几年里,随着教育政策的调整,一切都开始悄然改变。

国家为了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已经在大城市,开始采取随机分布、多校随机招生的方式。

这意味着,过去的“就近入学”的方式,正逐步让位给更为公平的机制。

简单来说,就是你家门口的优质学校,你的孩子不一定能够顺利入学——这无疑削弱了学区房的吸引力。

毕竟,我买学区房就是为了就近入读优质学校,你这点都满足不了了,这个房子还有什么意义呢?

此外,家长们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

很多买了学区房的家长发现,虽然学区房提供一个优质教育的机会。

但这能保证孩子在教育路径上的成功吗?似乎不能!

因为古语有云:“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成绩好的学生,固然有老师和学校的因素,但更多的情况,还是靠自己。

君不见,好多花钱进入优质学校的学生,依旧没考上好大学吗?

因此,多花几百万买学区房,还不如直接投入资源到孩子上,效果往往还更明显。

譬如西藏最近出台新规定,投资300万元人民币并满足条件,子女可在西藏参加高考。

按照当地的录取分数线来看,a类考生320分就能上本科一批了,b类考生也就400分的样子。

岂不是更靠谱?

最后就是,“学区房”还在逐步失去了投资价值。

原因在于,一些地区开始实施“6年一户”政策,意味着一旦孩子通过学区房入学,该房产对应的学位,将在六年内不会再次空出。

下一个购入者,即便花费几百上千万购入,也无法就近入学了。

这对于计划频繁买卖学区的投资者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长达六年的时间锁定,哪里还有什么流动性,吸引力自然大大降低了。

而从更宏观的角度看,人口结构的变化,对学区房的投资价值,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新生人口数量的持续下降,学校面临的最大问题,逐渐从“如何应对过多的学生”,转变为“如何吸引足够的学生”。

这种变化不仅仅发生在基础教育层面,连高等教育也未能幸免。

按照目前的数据来看,全国的大学能够容纳约一千万名学生,而当前的出生率仅为九百万左右。

这意味着很多院校,未来可能面临招生不足的窘境。

基于这个情况来看,学区房自然就跌落神坛了!

总的来说,学区房的走上神坛,本身就是一个不合理的事情。

房子就是房子,不应该跟教育、医疗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绑定起来。

它最重要的,也应该只有就是居住属性,不是吗?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6 分享